贊羽按:轉眼女兒已經2歲了,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神在我的生命中恩賜了全新的學習機會,我們的成長總是與經曆變化相伴,自然而然的,我的女兒在長大,我也跟隨著學習各種育兒方法,無論在幼幼班還是在家教育,我們都盡力踐行蒙特梭利,我本人也開始學習AMI和CMF的蒙特梭利課程,隨著學習的深入,發現其中充滿禪的態度和藝術療愈的美好。
如今女兒在家度過假期,她可以自己脫衣服、穿鞋子、收拾自己的物品、幫忙做廚房工作、幫忙打掃衛生……我看重她培養出守約和物歸原位的品質。這壹切都在蒙特梭利的呵護下發展著。
蒙特梭利不只是爲孩子教育設計的一個名詞,它更是爲壹個家庭,甚至每個人類存在的動詞。我們可以以一種蒙特梭利的方式生活。
今天讀到這篇來自Simone Davies的文章,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工作22年,是荷蘭的一位知名蒙特梭利教育者,她在即將離開蒙特梭利的教室之際,整理出22件從蒙特梭利學到的事,分享給大家,這美好的教育方式,也是我們培養美好人際關系的道路。
1:Montessori 是學習了解幼兒有多麽有能力。
每次當我們班上的幼兒,堅定地走去拿自己的餐墊、准備點心、把香蕉皮丟進垃圾桶、或在練習多次之後終於成功時,那一刻的喜悅都讓我深深感動。
2:Montessori 是理解幼兒的好奇心長什麼樣子。
那些我們每日走過、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,對幼兒而言常常是無限驚奇的來源——屋頂上的貓、打開鎖盒發現的新物件、指尖感受花瓣的觸感、洗手時在手上吹出泡泡。
3:Montessori 是透過發展階段的理論來理解孩子。
蒙特梭利博士真是一位天才。
「四個發展階段」幫助我們明白孩子在每個階段的需要,以及我們如何支持他們:
從幼兒學習語言,到小學、青少年時期發展出辯論的能力;
從用小手轉開瓶蓋的動作,到在工作坊中與朋友一起造一輛卡丁車;
從情緒的爆發,到學會在群體中合作。
這套觀點幫助我們看見孩子整體成長的宏觀藍圖。
4:Montessori 屬於每一個孩子。
我們觀察每個孩子,調整環境讓他們能夠成功,讓他們依照自己的節奏、興趣與方式發展。
4:Montessori 是具文化回應性的。
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孩子都可以運用這些原則。Montessori 並非富人的專利——蒙特梭利博士當初就是在意大利的貧民區、並與身心障礙的孩一起開始她的工作。
5:Montessori 是可以節省預算的。
我最喜歡帶著孩子走出戶外,尋找自然的寶藏一起創作;
或與孩子一同下廚;
准備迎接客人:擺放餐桌、摘花、寫名牌、播放音樂。
這些都是生活中的 Montessori。
6:Montessori 是保持清晰。
我經常發現,當我們不清楚時,孩子也會感到混亂。
例如,我們是否允許孩子在沙發上跳?(對我來說沒問題,但別人可能不行——重要的是明確自己的界線。)
若當下無法決定,也可以說:「讓我想想」,之後再讓全家人清楚地知道彼此的共識。
7:Montessori 是成為准備好的成人。
在這 22 年與家庭共事的經驗中,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醒:
我們無法改變孩子是誰,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回應。
這需要大量的耐心、自我覺察、犯錯、處理情緒、修複關系、學習與再嘗試。
8:Montessori 並非關於教具。
它不是在家中打造教室,也不是購買更多物品。
它是關於在家中有意識地創造——營造能激發喜悅與探索興趣的空間,常常運用我們原本就擁有的東西。
9:Montessori 活動依然重要。
我今天對一位媽媽說:「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挑戰,他們就會挑戰我們。」
當孩子精力旺盛時,我會建議:
做一些有趣的障礙遊戲、帶他們去圖書館找適合他們的書;
若他們喜歡地圖,就讓他們畫出自己社區的地圖、量測遊樂場、甚至拜訪市政廳看看那些設計圖。
10:Montessori 的父母與照顧者,也與孩子一同成長。
這是我最喜歡帶領 Montessori 親子班的原因之一:
父母與照顧者和孩子一樣,都以自己的節奏成長、學習。
身為帶領者,能找到支持每個家庭學習的方法,是一件快樂的事。
11:Montessori 是通往和平的道路。
每天早晨走進 Montessori 教室,就像進入一座祕密花園。
在這個安全、可探索、能與他人共學的空間裡,會發生某種神奇的轉化。
蒙特梭利博士並不只是創立一種教育方法,她設計的是通往和平的道路。
12:Montessori 是喜悅。
對一個孩子來說,是眼睛閃閃發光的瞬間;
對另一個孩子,則是安靜地坐在書角觀察世界;
也許是他輕快地將果汁杯放回推車;
或叫我「La La」——那是我每天唱歌提醒大家該吃點心的時刻。
這些小小的喜悅,是我離開教室後會深深懷念並永遠珍藏的。
13:Montessori 是愛。
它並非出於恐懼,而是出於看見每個孩子與家庭本來的樣子。
其中蘊含著深深的接納與愛。
我們一起笑、一起哭——不只是孩子,連我們大人也是。
14:Montessori 是社群。
是的,Montessori 代表獨立,但對我而言,更重要的是「共同生活」。
曾有一位 18 歲的學生來我們班實習,她說我們的教室像是一個小社群:
每個人不同、但都有一些簡單的約定(例如把活動物品放回原位以便他人使用),
我們學著互助,學著共存。
15:Montessori 是自主。
我們給予孩子獨立,讓他們擁有對自我的掌控與生活的主導權。
當我們提供這樣的機會,他們就能成為被召喚成為的那個人,
能為家庭與社會做出貢獻,也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踏實。
16:Montessori 是尊重。
在教室裏,最美麗的風景之一,就是相互尊重。
我們尊重孩子;孩子也回饋尊重給我們與環境。
這樣,我們共同建構了自己想要生活的社會。
17:Montessori 是對自己、他人與環境負責。
在生命的最初幾年,孩子正練習「功能性獨立」。
妳會看到他們穿上自己的外套(感謝 Montessori 的翻外套技巧)、插花、拖地、澆水、等待輪到自己、准備點心。
沒有人強迫他們;他們純粹因為渴望貢獻而喜悅地完成。
18:Montessori 是放慢腳步。
我們放慢到孩子的節奏,停下來傾聽。
少說多聽,動作放慢,好讓孩子吸收。
不急於趕路,而是品味生命的每一刻。
19:Montessori 是活著的。
可以說,Montessori 是一個動詞。
它不是理論,而是時時刻刻在實踐。
20:Montessori 是永續的。
Montessori 的智慧幫助孩子學會照顧地球、理解並尊重自然的節奏,
讓他們能在離開世界時,比來時留下更多的美好。
21:Montessori 建立於觀察之上。
Montessori 是一門科學。
在教室裡,我與家長們一起練習觀察——
就像戴上 Montessori 之眼,假裝第一次認識自己的孩子,
客觀地觀察他此刻的樣子,接納他當下的狀態,並思考如何支持他。
22:Montessori 是一種生活方式。
在 Montessori 教室工作的多年後,這不再只是我的工作,而是我的生活之道。
它體現在我對鄰居、店員、電車上的乘客、清潔工的互動中。
我努力實踐尊重、愛、理解與社群;
努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讓家與生活更有意識。
在這樣做的過程中,我希望能在世界上播撒更多和平與正向的能量。
